walking

2020年2月12日星期三

Chrome 更新 80 后无法使用自定义插件的解决办法

17:19 Posted by arway , No comments
    自从2020年google 发布 Chrome 80 后,很多以前自定义的一些插件(未在官方chrome store 上线或者 自己根据chrome crx 修改的插件)已经被自动禁用。

如果是Windows 版本,网上有不少解决办法。而mac os 因为比较特殊,需要在设置内添加描述文件。

参考官方文档:

https://support.google.com/chrome/a/answer/7517624?hl=en

可知,需要增加一个描述文件。

详细可参考:https://gist.github.com/Explorare/be3dd598289252698cd37bca04abd0fe
以下是步骤:

1、用编辑器将上文中的 扩展ID 修改为需要添加进白名单的ID。
2、保存为Chrome.mobileconfig  的文件。
3、mac 双击后,会弹出【设置】窗口,添加描述文件。
4、添加成功后,在 Chrome 的 chrome://policy/ 路径,可以看到是否成功。
5、重启浏览器,原先被禁用的插件已恢复可用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为了Chrome 67】还可以的一个chrome 扩展

20:28 Posted by arway No comments

      Google Chrome 发布67的正式版本,貌似解决不少安全问题。升级后发现一个笔记本的温度超过正常值,查看进程后才发现常用的chrome 扩展CPU占用100%,Chrome扩展源代码是 html + js,花了“半天”时间查原因,顺手修复,修复过程比较简单。

第一步:打开chrome 扩展的 开发者模式


第二步:将该ID下的文件Copy在新文件目录下做一个备份,在这个异常的扩展处点击“查看视图”

在弹出的控制台内查看,应该是因为chrome新版本调整了安全策略。
找相应的文件,在提示的对应行修改相应的值即可,默认是 false,改为 true ....

第三步:去除Chrome 的官方校验,利用开发者模式的打包方式,重新制作一个 crx文件,拖进扩展管理页面。

完事

源扩展地址:(不知道原作者什么时候修复)股票提醒助手: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goiffchdhlcehhgdpdbocefkohlhmlom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

信息获取成本的变化

00:17 Posted by arway , , No comments


获取环境的硬环境迁移


       2007年第一代3.5英寸iphone出来的时候,没多少人能想清楚再往后的5年,会是移动智能机普及的年代。直到iphone4的推出,才让所有人醒悟,大屏移动设备风已经吹起来。2011年左右移动设备大量普及,信息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早些年所有的工作都必须通过PC Web来获取,多数时候这种“便利性”不足的方式,确实又对“深入思考”有很多“帮助”,起码那些年个人博客是一种具备深入思考方式的发布方式,而能否成一篇洋洋洒洒千文字的文章,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思考。这是时间带来的“硬环境”变化。


获取环境的软环境迁移


       自从微信发布公众号之后,再配合硬环境的普及,大多数的原有专栏作家以及新晋写作者均已通过开通公众号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文章。在一个封闭的社群内发布文章,只能通过订阅的方式以及口碑的模式才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入口,完全摒弃原有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关键字便可以吸引到用户的模式。公网已不再有更新更深层次的思考传播,更多的已经深埋在深网内。最简单的验证方式便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一些关键词,中文搜索引擎内相关关键词的文章不少更新时间已停留在2013年之前。

“碎片化”再“碎片化”


        过去一些无论从硬件到软件到行为的改变,已影响生活。获取信息的方式看似乎“更便利”,因为确实只要通过在3G以上的网络环境下就可以随时打开文章进行阅读,这是硬件普及后的第一层变化:时间的碎片化。碎片化直接影响便是终端设备的所有应用都必须满足可以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操作和消化信息。而达到这种便利性,相应的信息文字只能变的更短,Twitter 微博的140字,社交应用内的状态都只支持140字内容,连微信的公众号也很少出现超过千字的雄文,字太多不符合碎片化阅读的原则性,也注定会再次影响文章的“钱景”,这是第二层变化:信息的碎片化




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

寿司之神和一万个小时定律

20:56 Posted by arway , No comments

关于「寿司之神」         

        在网上被推荐看这部纪录片,一直都佩服日本在「精工」制造上所花费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这部纪录片虽然在剪辑和后期制作的效果上个人认为还缺一点火候,但并没影响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叙述。故事讲一个(2011年)现年 86岁做了 76 年寿司的传奇,这位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日复一日的经营自己的寿司店,至今需要400美金每人每餐、没有食谱、需要至少提前一个月预订。总总要求和国内现在产品受众流行的「diao」丝人群需求完全逆行。店铺只做最专注和极致口感的寿司,从选食材,准备食材,上菜,以及刀工每一道工序极致讲究,只服务认可这种文化的客户,这在一般反对者角度甚至会使用「no zuo no die」的描述。影片更多的时候是在表述日本人对待「工作」态度的精神,这种70年如一日的专注追求也已经超越寿司本身味道,而这也是价值400美元每人每餐的原因。

        这个故事也很像「一万小时定律」在普通和卓越之间的区别,在重复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变成无法企及的卓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Anders Ericsson(瑞典人) 和 同事提出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图片来源google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认知的变化

22:48 Posted by arway , No comments

      「辩护人」以卢武铉早期生平为故事原型的电影。在看完全片后再找了一圈douban上已有的影片截图,可能更多人注意整片故事主线,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细节。整部影片里面有一个对故事主线的「认知」对比的细节,在宋佑硕以律师身份做房产登记、税务服务专心赚钱后,宴请高中同窗在小酒馆聚会中的对话。导演应该是刻意用这种场景去描述宋佑硕「这类人」的「认知」状态,并在镜头内给足了细节。








当宋佑硕因小酒馆主妇的儿子被牵扯其中,抱着感恩的心当小酒馆主妇儿子的辩护人,了解到实情后,导演又将镜头给予在车里面的宋佑硕,而这个时候他的车外是一些他似曾相识过去的自己。



在进法院时特有的「无解」的表情

同类型的电影还有「浪潮」


--------- End ---------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

闲聊股市

23:00 Posted by arway No comments
         抑制消费最好的方式是年初把钱投放在国内的A股上,每天面对不痛不恙的涨跌幅,满怀希望的期盼到年终,还有可能跑不赢大盘以及跑不赢每年CPI涨幅 ----- 空悲切,又一个轮回。

          房市从03年到08年的5年间经历过的火爆,从某块小区商品房从2500元/平米上涨到12000元/平米,让原本上证指数在6000点的A股市场每天冥思苦想的人们看到新的起点-----把钱投资到房市。整体市场的反应总是会滞后,而因为体量和市场其他原因,即时是晚进市场的人们依然可以赚到钱(虽然这个赚到的钱已经相对贬值好几倍,但鼓鼓的钱包也比空空的钱包容易获得幸福满足感)。年年喊「破」的房市泡沫,经常让体制一个人为的通胀行为,硬生生的把泡沫「看起来没那么大」('整体'相对'泡沫'看起来更大)。



          08年到13年又是一个5年,也让上证指数6000点跌到现在的2000点并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从全球市场来看也只有A股会是这样畸形的发展。这种发展和国内的市场组成以及文化不无关系。持有股票不分红,得不到利息已经是常态,既然持有不能获得收益,又为何要持有。好在过去5年整体互联网市场逐渐成熟,互联网市场也是最接近全球行业状态的市场,这个市场的成熟引进全球前沿的公司管理体制,现在传统企业见到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市值5年内快速的崛起,并拥有千亿市值,也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经营传统公司的策略,也带火「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这个词也快被黑死)。好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老板开始重视期权奖励、股权分红、支付股息以获得市场的信心及更长远的收益。

         在国内面对0.35%的银行活期年息面前,以及5%左右的货币基金面前,闲钱不多时选择把钱放在A股的银行股身上又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最坏的选择,恰恰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为项目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14:27 Posted by arway , No comments


        从取项目的名称角度上能看到新互联网公司思路和传统公司思路的差异,传统公司在做新市场习惯于将原有的观念植入在互联网项目内。更倾向于将业务与名称直接关联在一起,比如兴起的云计算,传统公司在做这块业务的时候汲希望项目名称都带有一个“云”字,以期望这个名字能为产品带来影响以更快的将产品卖出去。而纵观一些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往往是另外一种思路,而更希望独特的名字带有独特的品牌意思,更希望长期耕织的市场对名称和业务直接绑定的理解思路上。


        互联网内每个成功的项目在名称上都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虽然事后诸葛的角度看名称和成功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和预示着即将的成功。更多的是代表着公司创始人或项目创始人独特的创意和文化内涵,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智慧。


Hadoop
        Hadoop这个名字不是一个缩写,它是一个虚构的名字。该项目的创建者,Doug Cutting解释Hadoop的得名 :“这个名字是我孩子给一个棕黄色的大象玩具命名的。我的命名标准就是简短,容易发音和拼写,没有太多的意义,并且不会被用于别处。小孩子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

Twitter
        Twitter以前叫Status,后来计划用twitch,最后从字典里面找到twitter,是一种鸟叫声,Dorsey认为鸟叫是短、频、快的,符合网站的内涵,因此选择了Twitter为网站名称。

Google
         Google的名字由来也有一些解释,普遍认为是这位斯坦福毕业的创始人在取名的时候错误的拼写导致的。原计划是使用googol以表示其野心(指10的100次幂写出的形式为数字1后跟100个零,可用来代表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海量的资源)。


QQ
       以前跟着ICQ叫OICQ,如果没记错的话是因为版权原因叫成QQ,如果没有版权原因,估计ICQ还不会死,也可能不会有后来的Kik、whatsapps、之类的。如果按照传统软件厂商的思路这个软件取名字也许应该是「即时聊天」给自己的官网应该会取个「jishiliaotian.com」的域名来搭配这样的网站。

alibaba
       以前是黄页,也很难和现在的B2B、Amazon之类的电商网站想关联上。如果再按照传统软件厂商的思路,可能取个「黄页」附带一个「huangye.com」的域名也不是不可能:)

Chinaso & jike & panguso
       在google退出,baidu崛起的时候,国家队终于看见一个以前一直忽略的金矿,不像传统行业一样,与生活相关的能垄断的就一定不开放,最后还是发现有几步慢了。这几个网站的名字取的也很有意思,当然还有logo。
     

       取名字这档子事还是和这个特殊的文化离不开,好比建国后,从姓名库里面能见一堆X建国、X建军。如果再往历史沿革上向上看,就会觉得更多民国前的一些名字很有韵味。